近期,中国政府推出一系列措施提振经济,包括提高收入水平、创造就业机会以及刺激消费,同时出台多项政策支持股市。这些举措已初见成效,推动市场信心回升,投资者加大对中国股市的布局。
尽管中美贸易紧张局势可能进一步升级,中国主要股指仍表现强劲。数据显示,上证综合指数在过去六个月内上涨24.6%,而深证综合指数及恒生中国企业指数均录得40%的涨幅。尤其是国内投资者的参与度提升,正在成为市场的重要支撑力量。
机构观点:市场上涨仍具持续性
市场机构对中国股市的未来走势持谨慎乐观态度。美国银行分析师认为,尽管市场整体仍然看涨,但随着股市涨幅扩大,部分投资者或将选择获利了结。
汇丰银行亚洲股票策略主管 Herald van der Linde 表示,他在一年前对中国市场持超配立场,如今依然维持这一判断。然而,市场对中国股市的讨论已从“是否会更糟”转变为“能否持续上涨”。
“目前来看,市场上涨具有可持续性。一方面,股市估值尚未过高,市场并不昂贵;另一方面,中国经济正在出现积极变化,支撑股市走势。”van der Linde 指出。
他列举了三大支撑因素:
- 房地产市场逐步复苏。尽管仍存不确定性,但市场已显现回暖迹象。
- 中国家庭信心提升。房地产回暖提振消费信心,预计部分家庭储蓄资金将进入股市。数据显示,中国家庭现金储蓄规模高达22万亿美元,若其中1万亿美元流入股市,将成为重要推动力。
- 政府持续推动工业整合与消费增长,这有助于企业盈利提升,进一步支持股市。
此外,van der Linde 指出,房屋交易量的上升,已经成为市场信心回升的重要指标。
外资尚未全面回流 A股配置比例仍低
尽管中国股市表现亮眼,但外资的参与度仍较低。数据显示,2021年中国股市在全球新兴市场基金资产中的占比接近40%,目前已降至25%,未来仍具增长空间。
目前,逾50%的外资流入集中在互联网及信息技术领域,受 DeepSeek(深度探寻)人工智能模型发布及中国政府对科技行业支持政策的推动,科技板块成为市场资金关注焦点。
近期,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与阿里巴巴创始人马云等科技企业高管会面,进一步提振市场对科技股的信心。然而,van der Linde 认为,未来市场回暖仍需其他行业的协同支持,消费及房地产板块的复苏至关重要。
市场回暖仍需时间 关注房地产与消费复苏
iFAST Capital 高级研究分析师 Kevin Khaw 表示,中国经济的逐步回暖已推动科技类公司的盈利预期上调。从最新的第四季度财报数据来看,科技板块的基本面改善已促成行业增长,并有望推动下一轮扩张。
“然而,若要实现全面的估值修复,市场仍需时间。”Khaw 指出,房地产市场的部分挑战无法短期内解决,国内消费需求依然疲弱,因此市场全面复苏或需更长时间。
美中贸易关系仍是关键变量
市场关注的另一大风险因素是美中贸易摩擦的影响。近期,美国对中国商品额外加征10%关税,市场普遍关注这一政策是否已被市场消化。
van der Linde 认为,关税对中国经济的直接影响有限。“根据我们的测算,这一轮额外关税可能导致中国GDP减少0.3个百分点,沪深300指数(CSI300)盈利下降0.5%,整体影响可控。”
不过,他强调,若美国通胀高企、利率维持高位,导致美债收益率上升,新兴市场(包括中国)可能面临资金流出压力。
中国科技创新或成市场突破点
尽管存在宏观不确定性,中国在自动驾驶、电动汽车、无人机、人形机器人等领域的全球竞争力不容忽视。2023年,中国的专利申请数量占全球近四分之一,显示出强劲的创新实力。然而,由于沪深300指数的市盈率与中国创新指数的相关性较低,投资者往往低估了这一增长潜力。
2025年:中国股市或成“黑马”
展望2025年,van der Linde 认为,中国股市或成为全球市场的“黑马”。不过,这可能导致部分资金从东南亚市场流出,影响马来西亚、泰国及印尼等国家的股市表现。
iFAST Capital 的 Khaw 也指出,市场对美国经济的担忧可能促使资金撤离美股,并重新配置至中国市场。然而,如果美国进一步升级关税措施或陷入经济衰退,中国经济同样难以独善其身,全球市场或将面临更大的不确定性。在此背景下,投资者需关注中国国内消费恢复情况,以及中美贸易摩擦的进一步发展,以评估市场长期趋势。